我们日常食用的红肉,以猪、牛、羊3种肉为主。有一种畜肉,其肉质口感好于牛肉,营养成分高于猪肉,功效作用大于羊肉,它就是“驴肉”,但吃过的人不算多,某种程度上说,驴肉是“稀罕品”。
驴肉,狭义是指驴子的肌肉,广义上包括驴身上的皮、肉、骨、脂、蹄筋等成分。驴起源于非洲,后迁徙分布到全球大部分地区,我国主要在北方多见,两千多年前就是优秀的畜力工具。
与马、牛、骡、羊相比,驴子的优势在哪里?它吃得比马少,跑得比牛快,价格比骡低,负重比羊大,而且不容易生病,相当于低成本、低能耗、高功率、高回报的“优等选手”。在古代,马一般是达官贵人的专属,牛和骡是地主老财的标配,驴子才是普通人家的伙伴。
如今驴子多数在燕赵、齐鲁、关中、西北等地区存在,但它和中医药一样,早就融入了华夏血脉,表现在5个方面:
1、健康的代言,老祖宗衡量一种事物值不值得长久流传,主要标准为是否有益健康,驴肉的健康俗语有:要安康,喝驴汤;吃驴肉,能长寿;吃下驴肝肺,能活一百岁,等等。
2、美食的传承,最著名的就是这句:天上龙肉,地上驴肉。驴肉做法多样,在北方一些地区有大量招牌美食。
3、情绪的点评,脾气不好、固执,就是“驴脾气”、“倔驴”,不高兴就“尥蹶子”,要顺着心情才能接受,叫“顺毛驴”。
4、文化的熏陶,传统文化里驴的形象是偏向正面的,代表勤劳、吃苦、有耐力,“阿凡提的小毛驴”等故事流传很广。
5、生产的助手,过去生产力不发达,驴子可下农田、可入矿山、能走远路,性格比较温顺,是普通人家的可靠助手。
实际上,用中医眼光看,驴子可当畜力,可做食物,还能入药,相当于“多用途”。中医很早就有广义的驴肉入药治病的记载:唐代《千金方》记载驴各部分的功效,同时代的《食疗养生本草》记载了驴肉药膳的做法,明代《本草纲目》认为驴肉可固本培元,治妇科疾病,清代名医陈修园认为驴肉可收敛息风,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影响。
而有的地方有“一块驴肉五味药”的说法,这里面可能有两重含义:
一个是负面的意思,认为驴肉轻易不要吃,属于“发物”,食用动肝风,会引起眩晕、出血等问题,没事找事。
一个是正面的评价,认为驴肉能补气养血,安神除烦,滋阴潜阳,可治虚劳损伤,是补益强身的优良药食。
从一些地方吃驴肉、以驴入药调理的做法看,“一块驴肉五味药”应该是正面的评价,认为吃驴肉能补能固,有益健康。
驴子有哪些主要部位能入药,各有什么功效?从5个方面看一下。
1、补虚劳——驴肉,其味甘酸,性平,黑驴肉偏凉,无毒,入心、肺经,切下后煮熟食用,能迅速恢复体力,缓解疲劳,平抑风眩,驱虫疗痔,病人食用可补气养血,妇人可助滋阴安神,老人体虚能补益劳损,对心悸失眠有一定作用。
2、调气血——驴皮,有人估算过,如果一头大驴的筋骨肉值5000元,那么驴皮另算至少值3000元,因为驴皮经过褪毛、熬制等复杂工序后,就成为中医名药——阿胶。
其实阿胶在唐宋之前是牛皮制作的,但改为驴皮之后,能更好益肝藏血,养脾统血,助体活血,息风而滋润,补血而收敛,功效更胜一筹。
驴皮是驴子最值钱的部位,煮胶食用,可治风毒、骨病、心虚、肠泻、衄血,能调理妇女“经胎带产”系列疾病。驴皮成品阿胶,与人参、鹿茸并称为“中医三宝”。
3、治风肿——驴脂,又叫驴膏,就是夹在驴肉和驴皮中间的脂肪,其味甘、性平,入肝、脾、肺、肾经,中医认为它可治风肿,风肿可引起咳嗽、耳鸣、疟疾、疥疮、息肉等问题,用煮熟的驴脂,分别搭配黄酒、乌梅等,可缓解症状。
4、解消渴——驴骨,驴骨和骨髓,味甘、咸、涩,性平,入肝、脾、肾经,煮汤服下,可治疗消渴症里的尿崩,还能治历节风,对缓解关节肿痛有效果。
5、润燥结——驴血,驴血也可入药,很多人不知道,其味甘、苦,性温,入肺、胃经,煮熟后适量食用,可利大小肠、透热气,润燥结,能壮肾阳,补精血。
另外,驴子的驴鞭、驴毛、驴乳等都可入药,多见于偏方,驴鞭能强宗筋,驴毛炒制入药可治头风,驴乳可退热解小儿黄疸。
现代药理研究显示,驴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、不饱和脂肪酸等,以及维生素A、B2、E等成分,微量元素成分也可圈可点,包括钾、铁、钙、钠、锌、磷、硒等成分,尤其是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没有缺损,利于吸收,是高蛋白低脂肪、高氨基酸低胆固醇的肉类。
不过,虽然驴肉能补气养血,强筋壮骨,滋阴润燥,但也有食用禁忌,多见于4个方面:
一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吃,因为驴肉蛋白质含量高,会加重肾脏负担。
二是高尿酸的人要少吃驴肉,少碰驴汤,防止尿酸升高,诱发痛风。
三是消化系统不好的人要少吃,中医叫“脾胃虚寒”,防止过多食用引起食积。
四是驴肉有一些配伍禁忌,不能和金针菇、猪肉、草鱼等食物一起食用,防止诱发疾病。
总之,“一块驴肉五味药”,中医认为是从广义上理解驴子的功效和作用,驴肉可食用可入药,用好了能起到补益的功效,但其禁忌也要避开。